昨天補電影《飛馳人生》,里面有一句話:成年人的崩潰是從借錢開始的。加上最近“崩潰”這個詞頻繁出現在耳邊,極有感觸。那么成年人的崩潰到底是從哪件事開始的?或者說是從哪一刻開始的?
也許是從遭遇不公開始的。默默付出,被無視,甚至被挑剔;看看身邊虛與委蛇的人卻被肯定,被贊揚。
也許是從付出無果開始的。低頭忙忙碌碌,抬頭卻不見收獲,生活依然艱難,沒辦法勸自己繼續投入第二天的奔波。
也許是在熬夜到凌晨三四點,困意也斗不過挫敗感的時候,眼淚止不住流下來。
也許是在盡力顧所有人周全后,仍被告知做的不夠好,風涼話一股腦傳入耳朵。
也許是在獨自堅強了很久,忽然見到最親近的那個人,自己最軟弱的一面無意中流露的時候,瞬間崩潰。

這樣想明白了,發現生活也沒啥可崩潰的,不就是失去嗎?如果失去的是健康,可得慶幸自己還有一口氣尚存,能去看見太陽,聞到花香,感受到流動的風,畢竟有一條命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賜。如果失去的是摯愛人的生命,我們就只能希望如此一來,他真的是脫離苦海了。比較而言,如果失去的是健康和生命以外的東西,更不值一提了。“赤條條來去無牽掛”,其中禪意不也是說,什么都失去了,才能來去灑脫嗎?
其實成年人的崩潰,最可怕的不是何時開始,而是必須盡快結束。在很多人看來,小孩可以肆無忌憚哭鬧、發泄,而我們“成年人”把不良情緒整地驚天動地自己都感覺不合適,于是悄默聲地崩潰,悄默聲地迅速愈合,成為大多數人的“崩潰方式”。
誰沒有一個人落淚過,誰沒有一個人哀傷嘆氣過,可以說古往今來,古今中外,誰的生活都是處在崩潰、調整、愈合、再崩潰的無限循環中。既然無法避免,就不要把崩潰看作“羞于啟齒”的一件事,不要把崩潰當作沒出息的一種表現,提高對自己情緒的重視,把內心的不良感受以恰當的方式告訴身邊的人,尋求安慰和幫助。即便問題得不到解決,表達本身就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最好方式。有的人害怕不但自己得不到安慰,反而引起別人擔心,這種情況確實存在,沒關系,世界上總有一個人,你是可以對他敞開心扉,朋友,同學,哪怕是一個陌生人,找,就對了。